主題 |
電信詐騙案件情況分析及防控對策——以全南縣為例 |
作者 |
李小敏(人行全南縣支行) |
調研背景 |
近年來,隨著金融、通信業的快速發展,利用手機短信、固定電話、網絡等通信工具和現代網銀技術實施的非接觸式電信詐騙案件呈多發、高發態勢。2013年至2016年6月,全南縣共發電信網絡詐騙案件112起,損失340.3986萬元,由于此類案件多為跨地域、跨境作案,侵害面廣,作案目標不固定,偵破、查證、防控難度較大,已成為影響金融穩定和人民群眾安全感的突出問題。 |
調研時間 |
2016年7月 |
![]() |
? ? 本文僅為個人研究觀點,不代表作者供職單位意見。 ? ? 本站專稿 近年來,隨著金融、通信業的快速發展,利用手機短信、固定電話、網絡等通信工具和現代網銀技術實施的非接觸式電信詐騙案件呈多發、高發態勢。2013年至2016年6月,全南縣共發電信網絡詐騙案件112起,損失340.3986萬元,由于此類案件多為跨地域、跨境作案,侵害面廣,作案目標不固定,偵破、查證、防控難度較大,已成為影響金融穩定和人民群眾安全感的突出問題。 ? ? 一、電信詐騙案件發案現狀 ? ? 電信詐騙是指犯罪分子借助電話、手機、網絡等現代通信方式,向不特定對象發送各種虛假信息,設置騙局,欺騙當事人通過銀行網點、ATM機、支付寶或網上銀行操作轉賬支付相應資金的一種詐騙犯罪形式。全南縣近幾年電信詐騙案件發案情況為:2013年發20起,損失43.8778萬元;2014年發22起,損失55.9147萬元;2015年發40起,損失175.046萬元;2016年1至6月發32起,損失76.5666萬元,呈逐年遞增趨勢,尤其是今年大幅上升。電信詐騙案件主要有以下幾種: ? ?(一)冒充公檢法詐騙。犯罪分子在境外冒充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等單位工作人員隨意撥打國內手機、固定電話,通過任意顯號軟件(變號軟件)顯示國家機關的熱線號碼、總機號碼,稱事主電話欠費、被他人盜用身份涉嫌販毒、洗黑錢等犯罪,以沒收受害人銀行存款進行威脅恫嚇,要求事主將財產轉移到安全賬戶驗資,騙取受害人將資金轉存至指定賬戶進行詐騙。此類詐騙以福建、臺灣籍人員居多,共發案29起,占全部發案的26.12%。 ? ?(二)冒充消防、武警詐騙。犯罪分子冒充消防、武警人員給受害人打電話,稱有工程要招標需交保證金為由進行詐騙或以購買帳篷、床等物品為名,讓受害人與指定銷售商聯系,再以打預付款為名進行詐騙。此類詐騙以河南駐馬店籍人居多,共發案3起,占全部發案的2.7%。 ? ?(三)冒充熟人詐騙。犯罪分子通過盜取QQ號、微信號或打電話的方式,讓事主“猜猜我是誰”或直接冒充事主的領導、朋友、業務伙伴、親戚等,謊稱自己要送禮、出差辦事、出車禍住院、家人住院、幫忙充值話費及因嫖娼、賭博、打架被抓等各種理由要求受害人匯款進行詐騙。此類詐騙以廣東茂名市電白籍人員居多,共發案15起,占全部發案的13.51%。 ? ?(四)冒充醫院、學校工作人員詐騙。犯罪分子冒充醫院、學校工作人員給受害人打電話,稱其小孩突發疾病或發生意外要做手術,需要馬上把手術費匯到指定的銀行賬戶進行詐騙。此類詐騙共發案3起,占全部發案的2.7%。 |
|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尾頁 轉到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