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贛州金融網 作者:劉忠云 劉仁平 鐘建雄 李學文 發布時間:2020年10月19日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程,是2014年國務院頒布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三大專項工程之一。今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下發了《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目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仍然面臨諸多困境和問題,如,在偏僻農村,有些農民信用觀念差,借錢積極,還款拖欠,催收耍賴。農村信用信息征集和共享難,農戶信用信息評價和運用難。在銀行貸款營銷時,由于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放貸難,農民獲貸更難。近年來,興國縣積極尋找破解這些問題的方案與對策,大膽探索新形勢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路徑,取得了明顯成效。本文以興國縣實踐為例,對新形勢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路徑作如下探討。
?
一、做法與成效
?
(一)基本做法
?
1、建立工作模式--“政府主導、人行牽頭、多方參與”。
?
興國縣成立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金融工作的縣政府領導任組長,人民銀行、發改委、金融局、財政局負責人為副組長,相關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每半年召開一次領導小組聯席會議,研究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相關事項,部署有關工作任務,并對相關部門工作推進情況進行通報,目前已召開了8次專題部署會議。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導、人行牽頭、各方參與、服務社會”的工作模式。興國縣黨委、政府已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納入了政府對鄉(鎮)、和相關部門的工作考核,把落實情況作為“一把手”年度述職的重要內容。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以及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下,興國縣政府先后印發了《興國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興國縣關于開展信用創建活動的實施方案》等有關文件制度,為促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營造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
?
2、建立保障機制--“市級指導、縣級管理、鄉村服務”。
?
由市級征信管理部門負責協調、指導轄內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規范,進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制度設計,開展農戶信用信息服務系統的建設、管理和維護,組織農村征信知識宣傳和培訓??h級征信管理部門具體負責當地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組織、實施開展。興國縣率先在全縣305個行政村建立鄉村金融服務站230個,占行政村的75.41%,利用鄉(鎮)黨委、政府、村支部和村委會的行政性和權威性,收集農戶信用信息,宣傳征信知識,督促農村信貸資金投入“三農”和農戶貸款按時歸還,形成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市、縣、鄉和村”三級聯動管理和服務的組織保障機制。
?
3、建立宣傳陣地--“宣傳進村、形式豐富、傳播覆蓋”。
?
針對農民群眾金融常識匱乏、信用意識薄弱的現狀,興國縣將征信宣傳重點下沉到邊遠、貧困的村鎮,在鄉村金融服務站、偏遠學校、駐村扶貧點等地創辦金融夜校,建立征信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經常性組織貧困戶、創業青年、學生等重點群體開展征信知識講座,在農村舉辦“我是征信小超人”有獎知識競答,播放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宣傳片、《信用名片》微電影,與當地興國山歌劇團共同創作“金融戲”,舉辦具有鄉村氣息、通俗易懂的金融專題文藝巡回匯演,力求征信宣傳活動有亮點,征信知識普及全覆蓋。
?
4、建立應用體系--“采集精準、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
一是完善農村農戶信息采集制度。堅持“以用促信息采集”工作思念,建立、完善了“非信貸信息為主,信貸信息為輔”的農戶信息采集指標體系和信息采集制度。截止目前,興國全縣共采集13.68萬戶農戶信息,7.28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
?
二是建立農村信用信息服務系統。整合涉農金融機構信貸系統、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服務系統等資源,建立了興國縣農村信用信息數據庫,開發、上線了興國縣農村信用信息服務系統,并與轄內金融機構和政府相關部門已實現網絡連接,疏通了農村農戶信息不互通堵點,緩解了農村“缺服務、缺信用、缺支持”難點。
?
三是搭建農戶信用評價運用平臺。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按照農戶的資產、負債、權益、遵紀守信度等設立指標,建立信用信息評價指標體系。規范信用評價規程,出臺、實施《興國縣農村信用評級實施方案及其信用評級操作規程》,明確評級目標,界定評級條件,設計評級分值,劃分評級等級,規范評級流程。建立評價激勵機制,推廣、提高信用評價運用效果,引導涉農金融機構將信用評價結果與授信額度、優惠利率、金融服務等聯系起來,實施信用差別化政策。
?
5、建立避險措施--“把控準入、失信懲戒、風險約束”。
?
一是嚴把農戶授信準入關。加強對農戶在金融機構信用狀況的審核,規定只要農戶或其直系親屬一方有不良信用記錄的,在末還清借款前不予授信準入,同時,發揮村民小組充分掌握村民信息的優勢,將不符合條件的申請農戶擋在授信準入之門外。
?
二是加強對失信行為懲戒。聯合司法部門,依據相關法規,加大對失信被執行人媒體曝光力度。興國縣人民法院通過互聯網、微信、興國縣有線電視臺等,對金融訴訟案件中失信被執行借款人進行“黑名單”媒體曝光,目前,公布四期,涉案金額1.2億元。
?
三是推出風險處置之舉措。積極爭取當地政府財政資金,建立政府貸款擔保風險緩釋金制度,減輕銀行貸款風險壓力。發掘、傳承鄉土文化中“借債還錢天經地義”、“父債子還”等傳統風俗,建立農戶不良貸款處置機制。創新“兩權”抵押物處置舉措,當農戶貸款無力償還時,銀行采取貸款重組、依序清償、協議轉讓、交易平臺掛牌再流轉等方式處置抵押物。
?
(二)主要成效
?
1、改善了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通過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農村信用意識得到普遍提高,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目前,興國縣“守信光榮,失信可恥”已經蔚然成風,“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貸款理念深入人心。戴止2020年6月末,全縣不良貸款余額2.51億元,不良貸款率1.24%,低于全國同期不良貸款率0.7個百分點,低于全省同期不良貸款率0.21個百分點。
?
2、激活了農村信貸有效需求。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廣泛普及了農村征信知識,讓廣大農民享受信用帶來的貸款便利,營造了“貸款不求人”的氛圍,從而激活了農村對銀行貸款的需求。截止2020年6月末,全縣發放涉農貸款余額132.54 億元, 占同期貸款余額65.26%,同比增加10.86億元,增幅 8.93%,其中,農戶貸款余額74.99億元,占同期貸款余額36.92%,同比增加8.68億元,增幅13.09%。
?
3、推進了農村精準脫貧步伐。農民專業合作社第三方評級、“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農戶”創建活動等,為農村經濟組織、農戶貸款找到接點和路徑。創新征信服務產品,推出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扶貧貸款等,解決了貧困農戶“貸款難”、“貸款貴”問題,助推了金融精準扶貧,推進了農村脫貧致富步伐。截止2020年6月末,全縣累計發放央行扶貧再貸款6.58億元,余額3.57億元,撬動、引導全縣涉農金融機構累計發放“產業扶貧信貸通”貸款13.05億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貸款10.26億元;市場經營主體貸款2.79億元,貸款余額2.06億元,有力支持了當地貧困戶高質量脫貧。2019年,全縣脫貧5296戶、18880人,貧困村退出42個,目前,全縣貧困發生率降為0.57%,全縣如期實現了脫貧摘帽,踏上了奔小康大道。
?
二、存在問題
?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需要政府發動,社會支持,銀行組織,農戶廣泛參與。然而,據走訪了解和問卷調查,不少農戶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意義和內容不了解,特別是未發生過信貸業務的農戶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認識基本為“空白”,對參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意愿不足。同時,有些政府部門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思想認識也不到位,以為農村信用體系設只是為方便涉農金融機構發放農戶貸款之用,是金融部門的事,對提供農戶信用信息,支持、參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積極性不高。
?
(二)平臺建設不完備。目前,興國縣農村信用信息服務平臺雖已上線試行,但仍存在諸多問題,如:數據報送、更新不及時、數據質量不高、數據庫的信用評價功能、信用查詢服務功能、金融產品和融資需求發布功能、融資對接功能等,都有待進一步的開發和完善。農村信用信息服務平臺的推廣運用受到較大限制,平臺服務功能未能有效發揮,以平臺為基礎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尚未完備到位。
?
(三)征信服務不到位。缺乏市場化征信服務機構,受農村信用服務需求不足和信用信息采集難制約,目前興國縣還沒有為農戶和農村提供信用服務的市場化信用服務機構,如征信公司、資信評級機構等,缺乏農村專業化的信用產品和信用服務。信用風險分擔機制不建全,融資擔保機構在農村地區的業務發展落后,農業保險覆蓋生產環節少,信用風險補償機制較少,風險補償的杠桿作用難以發揮。
?
(四)評級效應不夠高。興國縣在信用創建活動中仍然存在評價組織體系不規范、信用評級指標不科學、信用評定“含金量”不夠等問題。同時,政府部門出臺的以農戶信用評價為基礎的農戶政策支持措施較少,金融機構與信用評價結果掛鉤的信貸產品創新以及對守信客戶的正面激勵不夠,針對貧困戶的信貸優惠政策不多,從而造成興國縣農村信用評級效應不高,影響力不足。
?
三、路徑探討
?
(一)激勵信用文化建設,增強征信傳播力。采取符合農業生產和生活特點的宣傳方式和載體,廣泛宣傳和普及征信和相關金融知識。在文化惠民工程中加強信用意識滲透,培養和宣傳先進典型,夯實“守信受益、失信懲戒”的信用文化基礎。一是打好“陣地戰”。依托電視臺、報紙,采取“金融大講堂”、“金融視點”、“金融小竅門”等專欄、??问?,向全縣居民開展經常性金融知識、法律法規以及誠信教育。二是打好“網絡戰”。借助互聯網、手機等現代化手段,把征信視頻資料、電子書、動漫片等,通過博客、短信、微信等方式廣泛開展社會宣傳。三是打好“攻堅戰”。做好重點地區和場所的征信宣傳,通過面對面講解、張貼宣傳圖畫、播放警示教育片等形式,普及征信知識;做好重點對象和人員的征信宣傳,企業主、個體工商戶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也是普及征信知識的重點對象和人員,通過分工合作的方式,采取銀行包片,村委會包點方式,全面扎實做好征信基礎知識和征信法規宣傳工作。
?
(二)推進信用檔案建設,增強系統服務力。加強農戶信用信息采集,進一步提升農戶信用檔案建檔率,完善農戶信用檔案,重點加強農戶在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的產權、榮譽、評價、警示、公用事業繳費等信用信息的歸集,建立信息更新長效機制,確保信息準確、客觀。完善相關數據考核通報機制,加強對各部門農戶信用數據報送人員的培訓,指導、開展對數據報送部門的數據質量的考核通報,督促各部門按時報送農戶數據,提高數據庫農戶信用信息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和及時性。
?
(三)創推信用產品運用,增強征信支持力。結合新型農業產業特點及當地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引導和督促金融機構推出形式多樣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形成以用促征的良性循環,根據客戶的需求制定信用產品的創新及營銷策略,在此基礎上加大對信用產品的科技投入,以此更好地推動農村信用產品的創新。尤其要推動金融機構創新扶貧領域金融產品和服務,提高貧困低收入農戶的申貸獲得率,推進農戶信用等級與扶貧貼息貸款、精準扶貧機制有效結合,切實發揮農村信用創建對推動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助推貧困地區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確保貧困戶應貸盡貸。
(四)構建信用評價機制,增強評級公信力。按照當地信用創建方案的要求,按年開展“信用農戶、信用村、信用鄉(鎮)”評定和創建工作,合理開展農村信用評價,確保信用評價結果能客觀的反映農村經濟主體真實信用狀況,有效發現農村經濟主體的信用價值,促進農村經濟主體信用的積累,提升農村信用創評的示范效應,讓農戶和企業更加注重自身的信用積累。
專題推薦
為加強對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的監督管理,促進網絡借貸行業健康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法律法規,中國銀監會、工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