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作者:付秋實 發布時間:2022年01月17日
近日,銀保監會召開“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會議由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主持,銀保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梁濤、肖遠企出席會議,銀保監會機關相關部門、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和10家保險機構參加座談。此次座談會規格之高,可見一斑。
此次座談會肯定了我國保險業發展取得的成績。會議指出,我國保險業歷經40余年的發展,市場主體不斷豐富,市場規模顯著擴容,發展水平持續提升。2018年以來,保險業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截至2021年11月末,保險業共有法人機構238家,總資產共計24.6萬億元,提供保險金額10629.9萬億元,保險資金通過多種方式為實體經濟融資20.4萬億元,已經連續4年保持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地位。2021年前11個月,全行業賠付支出1.43萬億元,較好地發揮了保險保障的功能作用。
這些成績的取得,來自保險業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刮骨療毒整治亂象,砍掉低價值業務,嚴懲違法違規行為。在此過程中,保險業加速回歸保障本源,從曾經拼規模、比聲勢,到如今拼價值、比口碑,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已經成為保險業一致且自覺的共識。
當然,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也不可能一勞永逸。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更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保險業仍處于發展初級階段?!俺跫夒A段”表現為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還不高,在發展理念、公司治理、經營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薄弱,距離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在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監管部門召開座談會探討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是適時的也是必要的。
一方面,保險業高質量發展是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前提條件。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僅在2021年國務院發布的文件中,提出通過保險分散風險的就有23條。比如,《關于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意見》提出,加大出口信用保險對海外倉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積極發揮風險保障和融資促進作用;《關于印發“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的通知》提出,鼓勵知識產權保險、信用擔保等金融產品創新,充分發揮金融支持知識產權轉化的作用;《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提出,健全森林保險制度,鼓勵保險機構和有條件的地方探索開展保價值、保產量、保收入的特色經濟林和林木種苗保險試點,等等。每一次出現,都充分體現了保險在風險管理、經濟補償方面難以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保險業高質量發展是面對內外部復雜環境確保自身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2021年,保險業發展環境異常嚴峻,此前多年粗放式發展產生的問題、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帶來的風險,一直被高速發展所掩蓋,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問題與風險加速暴露。與此同時,傳統增長動力不足,新的動能供給匱乏,保險供給與需求之間不平衡不適應的矛盾日益凸顯。重重因素疊加,保險業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負債端,2021年前11個月原保險保費收入4.16萬億元,同比下降1.27%;資產端,資產平均久期與負債平均久期仍存在較大時間缺口,在長期利率中樞下行趨勢下,保險公司資產配置面臨較大挑戰。
在應擔的責任和自身發展的要求下,保險業必須加快轉型發展步伐,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持續深化改革創新,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保險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發力點在于把自身發展融入國家大局,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服務社會民生方面,通過更多更優的保險產品,更好地滿足社會大眾日益增長的養老、健康等保障需求。在服務“三農”領域、小微企業和弱勢群體方面,大力發展普惠保險,切實促進共同富裕。
保險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關鍵點在于推動完善公司治理機制,牢牢守住風險底線。繼續夯實公司治理主體責任,嚴格管理股東股權行為,加強董事會建設,做實監事會功能,發揮獨立董事作用,加強高管人員履職管理。同時,全面加強內控建設,培育合規文化,增強保險機構合規經營內生動力。全面加強內控建設,培育合規文化,增強保險機構合規經營內生動力。
保險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突破點在于提升專業化水平,做好風險的管理者。目前,我國保險業依舊存在惡性競爭、低水平重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專業化水平不足導致無法實現差異化發展和錯位競爭。因此,保險業要在風險事前預警、事中管理和事后應對上,提升專業化水平,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備、保障全面、競爭有序的保險供給體系。充分發揮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作用,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風險保障和長期穩定資金。
專題推薦
為加強對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的監督管理,促進網絡借貸行業健康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法律法規,中國銀監會、工業…[詳情]